风暴注册

成长的路上,要学会减少这几种“大方”
你的位置:风暴注册 > 业务范围 > 成长的路上,要学会减少这几种“大方”
成长的路上,要学会减少这几种“大方”
发布日期:2024-08-26 12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80

所谓大方,人们下意识的反映就是“不吝啬,不小气。”

其实,“大方”还有这些意思,那就是指言谈举止自然,不拘束,不做作;也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。

在成长的路上,当然要学会“慷慨”,但也要学会减少这几种“大方”。

01

层次不同,不必“强融”,别为了“合群”,而“大方”地浪费时间和精力。

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,为什么同在一片蓝天下,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这么大呢?

就如同在同一个教室里,同样的老师上课,同样的作业安排,成绩却会有千差万别,说到底,是个人的天赋、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。

当然,教育专家也曾说过,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,最大的差距是坚持。

所以,在青少年时代,哪怕自己天赋不够高,只要足够努力,也能够从“垫底”一跃至榜首。

《吕氏春秋》中的一则故事,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:由于认识水平、思想境界的不同,每个人所看重的东西也不相同,因而,彼此所属的“圈子”也就很难融合。

故事是这样的:

宋国有一个农夫耕地时,拾到一块美玉,便把它献给宋国的执政大臣子罕,子罕却不接受。农夫很奇怪,说这块宝玉是一件宝物。子罕就解释说:“您把美玉看作宝物,而我把不接受贿赂看作‘宝物’。’”

农夫和子罕都有自己所看重的东西,只是所看重的东西不同而已;农夫以美玉为宝,子罕以廉洁为宝。

同时,这本书中还讲到:如果把百金与一碗小米饭拿来让小孩子选择,他一定会选择小米饭,把白金与和氏璧让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人选择,他一定会选择百金而不要和氏璧;把至理名言和和氏璧拿来让贤者选择,贤者一定会选择至理名言而不要和氏璧。

由此可见“其知弥精,其所取弥精;其知弥粗,其所取弥粗。”即认识水平越高的人,他的选择就越精;认识水平越低的人,他的选择就越粗。

所以,当你和身边的人志向不一致、价值取向不一致时,就不要大方地“舍命陪君子”了,非但徒然地耗费时间,还会因为“所见”不同而产生精神内耗,甚至扰乱了自己的节奏,甚至拉低了自己对世界应有的正确认知,原本设定的远大理想和蓝图,也因为受到“低层次”认知水平的干扰,而不了了之。

02

慎终如始,不可“侥幸”,别为了“轻松”,而“大方”地半途而废。

常言道: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任何一件大事都起源于微不足道的小事,真正厉害的人,也是从小事做起,一步一步,成就大事的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很多人犯下的一个错误,就是对于“善始善终”过于大方,忽略了成一件事的难度,总以为自己已经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,剩下的就交给命运,报着“侥幸”心理等待想要的结果。

可越是在即将走到终点时,也越是困乏时,越是需要再坚持一下,否则,难逃“功败垂成”的命运。

《晋国 朱伺列传》中记载:

杨珉问朱伺:“将军前后击贼,何以每得胜邪?”

朱伺说:“两敌共对,惟当忍之。彼不能忍,我能忍,是以胜。”

意思就是:晋代将军朱伺之所以能够每战必胜,就在于他能够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,再坚持一下子。

这样简单朴素的道理,看别人做,似乎挺容易的,落到自己头上,却总有千难万难:

说好了要跑步健身,却总在责怪晴天太热,雨天太潮,其余的日子要么是心情不好,要么是天气让人烦躁,结果自然是“没有效果”。

说好了要从背书做题开始,却总抓不住一个个零碎的时间,早晨醒不来,晚上不想睡,午休时还到处打闹,结果精神被耗费光了,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却依旧“纹丝不动”。

其实,都是缺乏“坚持”而已。

这样的状况,并非普通人的专属,就连“名人”也会有半途而废的想法。

孔子的弟子子贡也曾厌倦过学习,想休息,孔子提醒他活着就不能休息。

子贡很失望,问老师:“难道我就没有可以休息的时间和地方了吗?”

孔子说:“有啊,你什么时候看到那个圆圆的、高高的、如倒置的锅一样的坟墓,就知道该休息的时间和地方了。”

孔子不仅这样教育弟子,而且自己身体力行。

《论衡》中记载:孔子生了重病,让弟子商瞿占卜自己的死期,占卜的结果是死期就在当天中午。

孔子对商瞿说:“拿本书来,从现在到中午,不读书干什么呢?”他用行动践行了他自己提出的“生无所息”的理念,可以说是“慎终如始”的典范。

所以,与其羡慕他人成就斐然,不如让自己学会坚持,学会“生无所息”,久久为功之下,定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03

虚心谦下,不可“张扬”,为了所谓的“风光”,而“大方”地铺张浪费。

“大方”其实是需要很强的实力的。

比如说家庭聚餐,想要“吃得丰富、吃出品味”,总要有人买单;比如说想要去往的“诗和远方”,风景或许是免费的,但一路上的车费、房费一点儿也不便宜。

这只是单单从物质层面来讲的,如果换作是“精神输出”,更需要有丰厚的知识积淀和广博的见识,轻易不要许下诺言,让自己处在被关注的“焦点”。

一旦自己为了虚名,而随口立下誓言,很有可能跌入“轻诺必寡信”的泥潭。

对此,《管子》中有一个解释:

圣人在答应别人的请求时,必须考虑两个前提,一是对方的请求是否合理,二是对方的请求合理,还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做到。所以圣人不会轻易许诺。而小人就不是这样,小人为了讨好别人,无论别人的请求是否合理,也不管自己是否能够做到,他都满口答应,结果小人很难实现自己的诺言。

所以,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件事情,因为“知易行难”。

也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办事困难而认真对待时,困难的事情才容易解决,只有对万事万物生出一股敬畏之心,才会让自己的行为不那么冒失,不会为了追求“大方”,而让自己处于“打肿脸充胖子”的状态。

04

结束语:

成长的路上,人们总是从血气方刚,到渐渐沉稳;从任性冲动,到逐渐克制。

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,我们渐渐舍去了那些看起来能彰显自己有着“呼风唤雨”之能的“大方”,明白了那不过是虚荣心作怪。

而当我们开始“返璞归真”,一切美好才刚刚发生。